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

2014010213:00
 



「山后聚落」分為頂堡、中堡及下堡,知名的「金門民俗文化村」指的是中堡,建於清光緒26年(1900年),是金門第一個開放成為觀光景點的聚落。這16棟對稱工整的二進式雙落古厝加上一座宗祠和一座學堂,被稱為「山后中堡十八間」。
全部由日本經商致富的王國珍及王敬祥,聘請江西建築名師設計,採事先規劃方式,從每戶位置、用途到室內空間、庭院、閣樓等,乃至壁樑雕畫、裝飾泥塑取材,都相當考究,歷時25年完工。
這十八棟古厝全部依山面海、井然有序,分三排排列,呈現出精緻而完整的閩南建築風貌。來到這裡的遊客,最喜歡站在古厝間的巷
子裡,拍下馬背、山牆、燕尾與藍天的美麗構圖,留下這當年6位唐山師父巧妙打造的藝術作品,是來到金門大飽眼福的必到之處。
[山后風獅爺] --山后風獅爺,位於山后下堡的感應廟前,藍色的彩帶、藍色的尾巴與藍色的眉毛,是主要特徵,胸前還拿著銅錢及裂著嘴笑露出二顆虎牙及大大圓圓的眼睛,相當可愛。


金門鎮金沙鎮山后分成上、中、下堡,上堡及下堡分別是王氏及梁氏族人開墾時的聚落,目前山后民俗文化村是位於中堡,由清朝末期王國珍、王敬祥、王敬濟二代所建立,因為王家在日本神戶經商致富,為了照顧鄉族而建造,都是二落大厝(有一中庭的三合院),共有18棟,又稱山后18間。

山后18間始建於清光緒2年(1876年),完成於光緒26年(1900年),前後約25年的時間,可謂慢工出細活,
採用大量來自漳泉的花崗石,因此可以看到很多石牆屋,石牆的高度各不相同,但非常精緻,明顯看出每一塊石頭都是經過修打過,也出現非常美麗的花紋,甚至於有些屋腳的石板還雕有圖案,非常講究。每棟的屋頂都有燕尾脊,因為18棟房屋是經過精密規劃過,每排有6間(其中間排因海珠堂之故向左單獨凸出,有七間的感覺),共有三排,所以由巷道看過去,兩邊屋頂的燕尾形成的對峙景觀非常特殊。很少可以看到的景致,若移到台灣,應該是很熱門的婚紗背景。

  山后18間位於金門縣東北角五虎山脈的緩坡上,背靠山面向海,當太陽從東方海面升起時,每一家都可以照到太陽,因為三排建築依地勢而建,而且每排都有落差,並且有石板所建的隘門,具有防禦功能。其中並有六棟的左側增建為二樓的結構,二樓頂為金型馬背。而其中的海珠堂及王氏宗祠最為特殊,具有較大的前埕。海珠堂作為鄉塾之用,教育鄉親子弟的場所,是華僑興學的典範。到民國初年還是海珠學校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