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阿里山山脈北起從南投集集濁水溪南岸,南抵高雄燕巢雞冠山。稜脈大致呈現北北東──南南西的走向,長約二百五十公里,平均高度二千五百公尺。由於大斷層通過阿里山山脈的東側,造成了東坡陡、西坡緩的地勢。阿里山山脈是由石水山、尖山、大塔山、小塔山、祝山、萬歲山、對高山等十八座高度超出二千公尺的山峰所組成。其中,大塔山最高,海拔2663公尺。由於台灣高度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甚多,因而相對於隔鄰的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並不突出。不過,因隔了一條楠梓仙溪,離玉山二十公里之遠,依舊有著遙相呼應的磅礡氣勢
開發沿革
台灣在十七世紀以前, 未經開發,當時有鄒族的原住民聚居在阿里山山麓一帶,但人口甚少,以打獵為主。明清時代,有少數移民東渡至台灣開墾,官府也曾劃定行政區域管轄,但都限於西部沿海平原。漢族移民與阿里山地區原住民之接觸雖漸頻繁,但漢人仍未深人山中部落,僅限於與原住民作買賣交換貨品。
阿里山的開發,始於十九世紀末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日人有計畫的拓展台灣林業,於總督府殖產局下,設置林務課,掌理林政。並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發現阿里山有巨大檜木林,經過多次的勘察,於民國元年,完成嘉義、竹崎至二萬平間六十五公里之森林鐵路,次年二萬平阿里山乃至塔山、眠月等地之森林鐵路相繼完成,並開始正式之伐木作業,伐木持續了30年。 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原始之檜木林,已採伐殆盡,為保護天然資源,台灣省林務局於是將阿里山及玉山一帶三萬九千六百餘公頃國有林地列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逐年編列預算整建。
一般所稱「阿里山」,
自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成立後,阿里山森林終於得到修生養息的機會。森林資源利用由伐木造林而轉向森林保育及森林遊樂為主,原先因伐木而興起之阿里山森林鐵路也變為以觀光客運為主,於民國七十一年阿里山公路(台18線省道)開通,阿里山之遊客大增,加速了當地觀光事業的發展及經濟繁榮。
景點特色
-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2.阿里山森林鐵路; 3.鄒族文化;4.石桌、奮起湖;5.瑞太、豐山、來吉;6.太平、文峰等西北廊道等六大遊憩系統規劃建設,並以配套行銷推廣,「大阿里山」的觀念便逐漸地擴散到每個人心中,原來「大阿里山」並不侷限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還包括了達邦等八個鄒族部落、漢人最早開發阿里山地區的瑞太地區、以及富有自然野趣的豐山、來吉、文峰等旅遊景點。本風景區受到地層縱切影響,懸崖、峭壁、瀑布特別發達,海拔高度的變化亦造成雲海、日出、晚霞景致,四季晨昏變化,極為奇幻美麗,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成就了生物多樣性的基本要件。隨著海拔的攀升,林相分層和植物種類豐富歧異,動植物生態亦呈現多樣的變化,在山林幽靜處多種保育生物孕蘊而生,像是山羌、長鬃山羊、台灣獼猴及台灣一葉蘭等。而依山而居的村落與鄒族部落,也展現出丰姿萬千的人文風景。
奮起湖
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道的中繼站, 也被譽為南台灣的九份。早年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 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火車站下方有一條五百公尺左右的老街。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例如當地的便當、豆腐和糕餅等美食,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由於旅遊興盛,這條台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more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位於阿里山山鐵道終點。東臨玉山山脈,與玉山國家公園相鄰。西邊則緊鄰嘉南平原。北界南投縣。阿里山本身並無山頭,而是由尖崙山、祝山、對高岳山、大塔山、塔山等十八座大山組成。附近溪谷甚多,分別有北流之和社溪,西北流之清水溪及西南流之曾文溪等。區內斷崖處處,最著名如塔山和對高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