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春~恆春古城浪漫遊

2012011620:05
 









秋初,水泥地一路滾燙地燒至南臺灣,越往南越是發燙,終於在恆春半島做了一個狹長的收束,停在一座靜靜的古城。
這座城的故事始於荒煙漫草,十七世紀起開始有了模模糊糊的印象。
荷蘭人走了,開始有些漢人渡海而來,車城是他們登陸的地方,解下包袱,挽起袖子就在此處播種勞動;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日人侵略,轟轟烈烈的牡丹社事件,讓欽差大城沈葆禎在兵荒馬亂中急急來台,恆春的城牆,就是在此嚴肅的國防安全考量下砌起。


        進入恆春小鎮必經的西門古城門
 
 

           位在恆春北門的搶孤棚
 
建好之後的城門,沒有經過激烈的槍砲攻擊,也沒有因血雨飄灑而存留悲悽的眼淚,反倒是見證了四季的美妙遞嬗:她迎來春日的和煦之光,在漫長的夏與短暫的秋季強曬中淋幾場暴雨,又送走冬季的溫暖日照。許多人根本不會在意這幾座城門是否傾頹老朽,就像無數該被珍惜卻又故意被忽視的古蹟一樣,無論政令與文史工作者是否關照到她身上剝落的磚瓦,她們始終以和藹的面貌對著路過的人微笑,若有似無地等待一瞥疼惜的眼光。
雲與風去了又來,把緊實青春的臉吹出了皺紋;昔日在農田裡來回插秧的矯健青年,在蟬鳴中成為在竹椅上打盹的耆老。


                 恆春小鎮內的街景
 
一時的影劇風潮,喚醒了城外之人的記憶,藉著男女主角在古老的城鎮中哭笑、吶喊、傷心與振作的故事,大家突然想起南臺灣的土地上還有這麼一處迷人的風景。於是幾個工人來貼上時髦的紅磚、鋪平地上的水泥,新砌的石與舊磚頭一齊並排睡著,或許這一臥將會是幾個世紀,冷眼看觀光客駕車去來,留下驚喜或是垃圾,然後繼續安靜地寫著恆春的優雅古調。
鵝鑾鼻
一柱潔白的燈塔,聳立在南臺灣末端,如一隻珍稀白虎不含糊的尾巴。燈塔的故事能有多曲折?不能僅僅為了航海人需要指引而建造嗎?複雜的權力交鋒,讓白色燈塔的純淨多了一份感慨,成為黑暗中的一點明光,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十九世紀時,鵝鑾鼻外海的七星嶼常有船隻在那兒觸礁、翻覆。
萎靡的滿清政府,雖心有不甘,仍在列強壓力下,於1883年興建了配有武裝鵝鑾鼻燈塔。不過,甲午戰爭後清軍撤離,幾聲響雷似的轟炸,摻雜了怨恨的火藥,將燈塔夷為平地。其後又經歷了重建與二次大戰的摧殘,白色高塔終於在戰後修復,白鐵圓柱以二十四米高的偉卓之姿矗立,襯著海與藍天,你會忘記此處曾經發生的災難。


                     一身潔白的鵝鑾鼻燈塔
 
想像一位值夜的水手在甲板上瞭望,從塔中放射的溫暖燈光,曾經給與多少漂泊者無價的撫慰。如今,隨著燈塔於民國81年元月正式開放參觀,鵝鑾鼻燈塔已經成為墾丁美麗的景點,站在塔邊留下一幅回憶,就是對高塔最好的回饋了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四重溪泡湯 恆春古城 關山賞落日 鵝鑾鼻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